吳貽弓今晨去世,享壽80歲,他的導筒下有中國人的意境人生

 

吳貽弓,籍貫江蘇蘇州,1938年12月1日生於武漢,1960年大學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影片學院,翌年回滬工作。先後出任北京影片製片廠副廠長、北京市影片局黨委委員兼副局長等,參予創立了上海國際影展。1957年,吳貽弓主演個人第一部影片《大木匠》。1963年,擔任故事情節影片《兄妹探宝》助理編劇。1977年,開始擔任北京影片製片廠副編劇、編劇。1980年,主演故事情節影片《巴山夜雨》,本片贏得第1屆中國影片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83年,憑藉著故事情節影片《城南旧事》贏得第3屆中國影片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85年,主演故事情節影片《流亡大学》。1990年,主演故事情節影片《月随人归》。1993年,由其主演的故事情節影片《阙里人家》公映,他憑藉著本片贏得廣電部傑出男配角最佳編劇獎;1995年,擔任製作人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公映;1999年,擔任希臘神話動畫片《宝莲灯》表演藝術指導。2003年,吳貽弓任中國影片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獲第15屆上海國際影展華語影片終生成就獎。

中國第三代編劇、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原主席吳貽弓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北京瑞金醫院逝世,享壽80歲。

文字編輯: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欄目總編輯:施晨露

吳貽弓主演的影片實現了開放的人文立場,使用一種水墨準則,多有一種象徵主義書法詩意及對於中國傳統山水油畫和京劇表演藝術的借鑑運用,在總體上表現了少數民族思想積澱與少數民族特色,即中國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中庸之道”神學愈識和對於傳統人文思想的傍依和追責。同時,吸收借鑑外來表演藝術,對紀實美學的合理運用、圖像美學的非常有限使用及對類別影片的多方努力,使影片創建起了一種運動感,具備某種意義的先鋒傾向。

吳貽弓始終心繫影片事業,2012年6月16日第15屆北京國際影片節閉幕式上,伴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嗓音,吳貽弓上臺申領華語影片“終生成就獎”,當時,他說:“影片就是一個夢,它包羅萬象、絢爛精采。它最大的益處是從不婉拒任何人,不論男女老少,如果願意就可以親近它、討厭它,享受它的歡樂。它還會毫不吝嗇地告訴你,世界曾經可能將是這種的,人生或許不用是那般的,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影片。”去年5月,病榻上的吳貽弓用竭盡全力寫出:“北京影片萬歲!”

タグ   月隨人歸 寶蓮燈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闕里人家 大木匠 巴山夜雨 兄妹探寶 城南舊事 流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