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安「南巫」入選金馬2獎 揭馬泰邊界線兒時回憶

 

「南巫」大背景為1980二十世紀末馬泰邊界線一隅,女子和鄰居們爭吵後忽然昏倒,救回來後又吐血卻吐出鏽蝕鐵釘,讓對於民間宗教信仰半信半疑的丈夫,在找尋治病過程中也探索「降頭」,全劇同時呈現出馬泰邊界線多樣化的民間故事,包含山神、鬼仔、田伯爺與拿督公等。

2017年他才重新投入影片產業發展,並交出第一部短片「義山」,以新加坡族群武裝衝突的513該事件為大背景,入選仁川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2018年,張吉安再以第一部半回憶錄長片「南巫」參予金馬創投,並贏得「內容物數位電影獎」。

張吉安出任全劇導演、編劇、音樂製作與女演員,在接受金馬電影節聯訪時,他分享,全劇有6、7成基於他們的兒時回憶,也加上近距離觀察出任降頭師的母親開神壇、解降頭的過程。

張吉安分享,降頭是當地生活的風俗,「可能老公不聽話,有『愛情降』;家裡孩子不聽話,就有『讀書降』讓他們愛讀書,只是降頭壞的部份容易被highlight」,他直言拜80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如「南洋十大邪術」所賜,降頭的負面刻板第一印象被增進,張吉安笑說「香港電影太誇張,而且根本沒有蜈蚣這種東西」。

「南巫」不但是張吉安對小時候光怪陸離家庭實戰經驗的回溯,也是他對華裔身處東南亞地區中自我身份尊重的探索,甚至也是對馬來西亞政治複雜發展史的抨擊。比如全劇時間點設定於1987年,即是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獨裁統治,導致華裔最絕望的白色恐怖時期。

金曲獎 絢麗之墓 金馬電影節

但劇中仍保留致敬馬來西亞名導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片段。阿比查邦的影片「華麗之墓」即使有一幕罹患嗜睡症的戰俘在播馬來西亞國歌時睡著,被視作對泰王不敬,因而影片難以全球放映;因而張吉安特意在「南巫」插入電視頻道播出馬來西亞國歌時,小孩依然甜睡臺詞,「不過我的代價就是進不了泰國國際電影節」。

新加坡編劇張吉安半自傳式首副部長片「南巫」,雙料入選該屆金曲獎最佳新編劇與原著電影劇本,全劇發想來源於身為華裔的他,處在馬泰邊界線、光怪陸離的兒時回憶。

去年42歲的張吉安是新加坡第二代華裔,出身於馬來西亞北部的吉蘭丹州,緊臨泰國南部,吉蘭丹也是「降頭」的發祥地。

張吉安直言,影片舊有三種版本,「全片有9成是我的意願,1成是另一個版本,為符合馬來西亞電檢局的刪減版本」,並則表示希望有機會播映2個半小時完整版。

自小接觸民間宗教信仰的張吉安,雖出身學院影片科班,但大學畢業後大半時光都在從事廣播電臺,更曾花10十多年到馬來西亞各地收集鄉音、做口述發展史,同時也從事公民運動。

タグ